——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摘要
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是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核心子项目之一。工程通过在上游石漠化区域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举措筑牢生态屏障,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对四源河、冠岩地下河泥沙淤堵的影响,通过源头治理让下游地下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得到缓解,大大减轻了清淤疏浚的工程压力与成本。同时,工程整合资源发展金槐种植、中药材培育等生态产业,既保护了生态,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益,又为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工程创新喀斯特岩溶区域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了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区域生态状况的持续改善,让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更具吸引力,并且与生态产业相融合,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间接促进了冠岩等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上游治生态、下游减负担、产业促增收、文旅共繁荣”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区位
冠岩地下河发源于海洋山脉,从灵川县潮田乡南圩村的穿岩进入地下,从雁山区草坪乡冠岩洞口流入漓江。流域面积114平方公里,总长21.7公里,其中地下河部分长度12.5公里,因其山形好像一顶紫金冠而得名,又因山下岩洞而得名冠岩。
冠岩地下河是桂林市最大的地下河,流域属典型的峰丛洼地谷地地貌,集中了洞穴、天窗、坡立谷、岩溶湖泊等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位于冠岩地下河流域的冠岩景区在桂林山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桂林山水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漓江明珠”,是漓江山水旅游精华区之一。

图1.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区域示意图
(二)生态问题
近些年,由于冠岩地下河及海洋山脉上游区域柑橘林种植等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流域石漠化发生率达到27.88%。冠岩地下河流域面积约124.4km2,岩溶区面积为85.7km2、占比为68.9%。冠岩地下河流域2020年石漠化面积23.9km2、石漠化发生率27.9%,以轻度石漠化为主,面积为12.9km2,占比为53.6%。

图2.上游岩石裸露,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
冠岩地下河流域分布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岩溶湖泊、岩溶地下河、穿岩等多种岩溶景观资源,由于区域内人为活动强烈、地形陡峭,大量泥沙在暴雨时冲刷至峰丛谷地,加上岩溶区岩溶管道、裂隙、溶洞等发育,水土大量漏失至地下,进入冠岩地下河,堵塞地下河,抬升地表河床,旱季缺水雨季洪涝严重,淤塞地下河与溶洞,造成冠岩地下河堵塞长8.2千米,不仅毁坏溶洞景观和钟乳石景观,威胁洞穴旅游安全,而且大量泥沙导致河道淤积,冠岩景区游览道路地掩埋,地下河段游览价值降低。地下河乘船游览段关闭,局部改为浮桥观光游览,减少了冠岩游览方式的独特性,降低了冠岩旅游吸引力,严重威胁冠岩景区旅游产业发展。

图3.河道泥沙淤积、卵石堆积,影响河道行洪

图4.冠岩地下河泥沙淤积严重
(三)建设内容
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石漠化治理、河道护岸及清淤疏浚等,总投资约8327.89万元。项目引进岩溶生态特色种植产业200公顷;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5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提升水源涵养林结构、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落水洞水土流失防治工程6处,在洼地修建主要排水沟渠、落水洞坊;河道整治工程10公里、拦砂坝10座、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2处,水保工程5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分层规划布局,适配石漠化梯度
根据石漠化程度与立地条件,采用“分区施策、协同治理”策略。在重度石漠化区(岩石裸露率>70%)核心措施以金槐为先锋树种,搭配耐旱中药材如岩黄连。金槐根系深扎岩石缝隙,固土能力突出,其树冠可减少雨水直接冲刷;岩黄连耐贫瘠、喜阴湿,能在石缝中生长,覆盖裸露岩石。在石缝区种植岩黄连,成活率超85%,实现最难复绿区域的生态突破。中度石漠化区(岩石裸露率30%-70%)金槐林下套种金银花、百部等藤本或矮秆中药材。金银花攀援金槐树干,利用垂直空间;百部耐阴湿,可在半阴环境生长,形成“上层固土、中层经济、下层覆盖”的立体结构。在轻度石漠化区域,采用“低成本高效方案”封育措施,划定封禁保护区,严格限制放牧、砍伐和开垦等人为干扰,让自然植被在“休养生息”中自主恢复。

图5.中医药材种植
(二)集成治理技术,创新峰丛洼地生态修复模式。
为破解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治理难题,项目创新集成多样化治理技术,构建起“立体修复+产业协同”的生态修复新模式。在峰体裸露区,通过石缝植入岩黄连等适生植物、铺设藤蔓攀爬网,让陡峭岩壁披上“绿装”;坡面沿等高线修筑石坎梯田与植物篱,搭配金槐、中药等形成乔灌草三层结构,拦沙固土效果显著;洼地则建设多级沉砂池与地下蓄水池冠岩流域实施25平方公里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率从20%跃升至65%,小乔木、藤本植物覆盖裸露岩石,形成岩溶地区特有的小生境和森林、林草群落。特别是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干枯多年的泉水重新从岩石涌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每年新增林草植被可释放氧气量达上万吨。
(三)依托科研机构,统筹区域水循环调控。
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针对冠岩地下河流域调蓄能力弱、地表水-地下水交互频繁、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漏失强烈、生态修复难度大等有别于非岩溶区的特征和关键问题,研发了一套以岩溶水循环调控为核心,增大流域地表-地下调蓄空间,遏制流域水土流失/漏失,促进岩溶流域生态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技术方法,有效支撑了桂林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三、取得成效及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一)综合成效显著
1.生态效益:
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让石漠化区域重披绿装,藤本植物攀爬裸露岩石,涵养水源功能大幅增强,干枯泉水复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每年新增林草植被释放氧气上万吨。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60%以上,藤本植物覆盖裸露岩石,形成喀斯特特有的“绿色地毯”。

图6.石漠化修复成效
2.经济效益
冠岩地下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催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生态修复+特色产业”模式,在修复区内发展的特色种植业成为富民支柱,其中赤苍藤、多花黄精、黄连等中草药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依托桂林中医药产业链实现深加工增值,直接带动流域内12个行政村、3200余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洼地种植的火龙果搭配赤苍藤立体农业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通过采摘游实现“农业+旅游”融合,单季接待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衍生出的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年交易额超300万元。 生态改善还助力了旅游经济,曾经因石漠化受损的冠岩景区重新焕发活力,复绿后的岩溶地貌与复涌的泉水形成独特景观,2024年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40%,旅游综合收入增加1800万元。此外,河道整治与水利设施建设保障了1.2万亩农田灌溉,粮食增产约15%,同时蓄水拦砂坝减少洪涝损失年均超500万元,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社会效益
“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社区受益”的可持续模式,在冠岩地下河流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通过石漠化治理、河道清淤等生态保护举措,流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地下河淤堵问题逐步缓解,为产业发展奠定绿色基底。在此基础上,当地推动金槐与中药材复合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并延伸出药材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而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种植、管护、旅游服务等环节,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还在生态改善中享受到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这种模式让生态保护有了持久动力,产业发展有了坚实支撑,社区也切实分享到发展红利,形成了三者相互促进、循环往复的良性局面。
(二)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
1.喀斯特区域地下河流域流域系统治理
冠岩地下河流域的全流域系统治理,打破了碎片化治理的局限,构建起“上下游联动、多项目协同”的生态修复网络。工程不仅聚焦石漠化土地修复,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举措改善流域生态基底,还联动灵川南圩地表水综合治理项目,新建保水保沙陂坝与生态护岸,增强地表水下渗与调蓄能力;同步推进雁山草坪地下河疏浚工程,清理河道淤泥、修复地下洞口,畅通地下水流通道。这种“源头控沙、中游调蓄、下游清淤”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有效减少了泥沙对地下河的淤堵,提升了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为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态支撑,也让全流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
2. 生态保护修复+农业生产+旅游产业协同创新
构建“金槐+中药”石漠化治理模式,是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该模式以金槐为核心固土树种,结合喀斯特地区适生中药材种植,形成“乔-灌-草”立体生态系统,实现“治石、固土、增收”三重目标。坡立体种植区采用“林药套种”模式,乔木提供遮阴环境,藤本药材(如鸡血藤)沿树干攀爬,草本植物(如多花黄精)覆盖地表。通过“金槐+中药”模式,石漠化地区可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广西方案”。该模式不仅在广西全州、灵川等地成效显著,在贵州、云南等西南石漠化区同样具有推广价值
3. 多方深度参与
在冠岩地下河流域全流域系统治理中,社区深度参与成为推动工程落地见效的重要力量。项目坚持“本地人管本地事”,优先雇佣沿线村庄的农户参与石漠化修复、河道清淤、护岸建设等施工环节,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500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同时,针对生态种植、水土流失等专业技能需求,项目组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的方式,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管护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村民既作为施工者参与工程建设,又作为管护员承担起后期植被养护、设备维护等工作,不仅提升了社区自身的生态治理能力,更让治理成果与村民利益深度绑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图7.种植专家现场技术指导
工程通过“协同规划+技术创新+产业联动+社区参与”的复合模式,为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冠岩样本”。项目的建设将助力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推进桂林市漓江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乡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桂林市漓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项目实施,也为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岩溶区提供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