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协办的“气候变化下的新污染物防控”决策咨询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顺利召开。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新污染物污染的复合风险展开深度研讨,为北京构建前瞻性、精准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言献策,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主持会议。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以《抗生素治理强化策略与欧盟新污水处理指令解析》为主题作主旨报告。他系统梳理了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细菌类重点病原体目录》与欧盟《城市污水处理指令》(2024修订版)的核心要求,结合我国抗生素污染多源排放、全域扩散的现状,指出医疗滥用、农业排放、监测薄弱等突出问题,并提出构建“预防-监测-研发-治理”全链条治理体系的建议,可为北京抗生素治理提供国际经验借鉴和本土化解决方案。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魏源送作主旨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昌胜以《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与治理技术路径》为题作专题报告。他从新污染物的内涵、特点与复杂类型出发,分析了我国新污染物在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技术支撑、政策协同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系统阐述了新污染物风险评估的核心方法与优先级排序逻辑,提出构建 “说得清、测得出、评得准、治得了、管得住” 的 “五位一体” 全链条治理体系,结合高级氧化、膜分离等关键治理技术,为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难题、保障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提供系统性技术路径与实践参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昌胜作专题报告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研究员张裕祥聚焦《微/纳塑料标准物质制备技术研究》分享成果。针对当前微/纳塑料检测缺乏统一标准物质的行业痛点,他介绍团队突破传统制备技术局限,构建基于“磨损+老化”过程的制备技术,成功解决塑料磨削热-力耦合控制、粒径精确调控、老化产物捕获等关键问题,研制出与真实环境微/纳塑料特征高度吻合的标准物质,为实现微/纳塑料检测标准化、数据可比可溯源提供了核心工具支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研究员张裕祥作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艳娜以《气候胁迫下污染物的释放、体内转化与环境迁移》为主题,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揭示气候与污染的关联机制。她以青藏高原冰川融水释放PFAS、北极熊体内PCB代谢产物变化、天津海河极端降水引发鱼类死亡为例,指出气候变化不仅会激活“历史污染库”、改变污染物迁移通量,还可能通过影响生物生理过程放大健康风险,为北京应对极端天气下的环境风险提供了机理层面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艳娜作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余春瑰则从决策视角出发,分享《典型药物胁迫下水中反硝化假单胞菌的受损和自恢复过程》研究启示。她结合实验中低剂量抗生素损害菌群脱氮功能的发现,提出新污染物防控需从“静态最优”转向“动态韧性”思维,运用博弈论破解多主体激励矛盾,通过多目标决策模型平衡环境、经济、技术等多重需求,为北京构建可落地的防控方案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余春瑰作专题报告
研讨互动环节,专家们围绕北京超大城市环境治理痛点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需加快构建“气候-环境”协同响应机制,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技术协同。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魏源送表示,本次沙龙是学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部署的具体实践,后续将汇总专家建议形成决策咨询报告,为北京市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助力北京提升环境治理韧性。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