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技术使麋鹿返回长江有效野外种群达到2500只

广告位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共有307只新成员新增人。 至此,原产于长江…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共有307只新成员新增人。 至此,原产于长江中下游的麋鹿返回长江后效果明显。

在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逻员王传军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对麋鹿展开巡逻。 麋鹿每天在哪里,有无人员伤亡,防护网是否完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湖北省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巡回护士王传军:每天巡回3-4次,每次1-2小时,路程基本3-5公里。 下雨是走路,晴天是骑摩托车。 我们巡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麋鹿逃跑,防止进来的人钓鱼和打猎。

麋鹿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湿地,然后自然扩散。

湖北省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副主任易红新: 1993年、1994年先后引进64头麋鹿到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使野生种群逐步恢复。

30年来,石首保护区麋鹿从最初引进的64只发展到现在的2500只,遍布长江荆江河段两省九县,全部实现了自然繁殖,恢复了野生习性。 保护区内水草丰富,水源充足,具有大面积的芦苇和旱柳林,可为麋鹿的产仔、避风提供良好的藏身之处。

播放视频画中画

湖北省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凭借先进的技术,更加准确有效地推进麋鹿的安全保护和科研监测,支持麋鹿种群数量的扩大。

一大早,工程师张玉铭和巡逻人员一起来到三号,架着长枪短炮,不远处,上百头麋鹿在戏水、洗泥浴。

日常巡视监测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麋鹿褪角、长菇、繁殖、生产、换毛期是重要的监测时段。 通过对麋鹿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环境需求等方面的监测,为麋鹿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无人机、红外相机、高空相机加上地面巡逻,不仅能及时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环境需求、种群变化,而且掌握了保护区的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 目前,保护区正在进行信息化三期工程建设。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易红新(一)建设周边防护、环境采集等视频安全和前沿感知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二、建设集资源管理、安全预警、环境监测、综合业务、麋鹿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分析为一体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自动预警、智能监测、智能分析。借助先进科技力量,保护区记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有56种。 近年来,黑鹳、东方白鹳、凶猛等珍稀濒危物种和兽类陆续被发现,数量不断增加。

播放视频画中画

随着麋鹿种群不断扩大,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载量不足,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将为麋鹿保护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目前,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年自然增长率为15%,种群数量已达到保护区环境容量上限,向麋鹿“安家”刻不容缓。

湖北省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易红新: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处于半散养状态,环境容纳量有限,已经出现种群约束现象。

为解决保护区容量不足的问题,石首市将保护区缓冲区8000亩土地通过流转方式交付保护区。 长期耕作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生态修复完成后可投放麋鹿。

下一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围绕构建我国优质麋鹿种质基因库和种源基地,科学开展麋鹿种群预测预警工作,实现数量向质量转化,提高保护水平。

关于作者: 生态环境保护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