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无废城市” 建设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正引领着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成都市温江区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全力以赴投入 “无废城市” 建设,在多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生态宜居环境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领域: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焕新颜
温江区在工业领域的“无废城市”建设中,紧紧围绕创新与绿色发展两大核心,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工业经济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稳步迈进。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温江区坚决贯彻《成都市温江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精心梳理出70余项具体任务和50余项责任清单,构建了清晰明确的工作推进架构。通过大力推广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技术与工艺,强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环节,积极引导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在“无废工厂”创建过程中,超过85%的参与企业实现了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显著下降,资源化利用率突破90%,部分标杆企业的固体废物再利用率更是接近100%,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绩斐然。截至目前,温江区已有12家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5家企业成功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行列。这些企业在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方面表现卓越,为区域绿色制造树立了标杆。同时,温江区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力度,组织多场专业培训活动,吸引众多企业参与,激发了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热情。通过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推动工业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不断前行。此外,数字化转型为工业制造业注入新活力,温江区积极引导企业 “上云用数赋智”,建成了14个区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8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标杆示范项目,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
在节能降碳降废行动中,温江区强化顶层规划设计,依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分行业稳步推进节能降碳降废工作。目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5%,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保持在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也高达100%。区内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纷纷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优化生产线能源利用效率。例如,部分企业建设太阳能充电站、安装高效 LED 照明系统和节能电机设备,大幅降低了电力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成果丰硕。以品胜电子、成都统一食品、嘉田制版等企业为代表,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的大幅削减。品胜电子2024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2023年降低10.68%,其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率达到100%,部分包装材料实现了供应商回收循环利用的闭环管理,危险废物处置率也保持在100%。同时,品胜电子建成的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采用 “一充一放” 用电模式,不仅为用户节省用电成本,还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为绿色能源应用提供了示范。成都统一食品积极响应 “无废城市”建设号召,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完善绿色采供体系,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实现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持续下降。在余热回收利用方面,企业技术人员成功研发热交换技术,将油烟净化器余热转化为热水循环使用,每月减少废水排放超千吨,每年带来约16.5万元的经济效益,在环保与经济效益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
二、农业领域:生态优先,资源利用谱新篇
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温江区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温江区坚守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的主线,以肥料化利用为主、能源化利用为辅,因地制宜推广多种资源化模式。截至目前,全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置和设施设备配套率均达到100%,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通过合理规划和技术指导,养殖场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机制不断完善。温江区构建了 “市场主体回收、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 的高效回收处置模式,印发详细的实施方案,规范回收网点建设,实行有偿回收制度,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2024年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25.29 吨;回收处置废旧农膜92.18 吨,回收处置率达100%。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危害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回收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温江区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覆盖免耕沃土栽培、田边地角就近堆沤还田、树枝树叶粉碎作食用菌基料等实用技术。同时,积极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2024年,全区产生作物秸秆0.99万吨,可收集量0.8万吨,综合利用0.787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机肥料和生物质能源,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此外,温江区大力推进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协助和盛镇、寿安镇、万春镇购置移动处理粉碎机35台,固定点位处理粉碎机4台,集中处理点位4个,有效提升了枯枝败叶及农作物秸秆的处理能力,年处理能力达1万吨以上。指导寿安镇设立60个枯枝落叶集中转运点位,优化了废弃物收集转运流程,降低了清运成本,提高了回收效率,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生活领域:多元共建,绿色家园展新貌
在生活领域,温江区积极践行绿色理念,通过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推进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强化建筑垃圾管理和提升环卫设施水平等多方面举措,全方位推进 “无废城市” 建设,显著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突出。2024年全区收运生活垃圾28.92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43%,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84%,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1.02%,已成功创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84个、示范社区4个。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温江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展板等,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分类能力。同时,推进自治管理,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范畴,建立基层党组织、社区干部、微网实格、小区物业、志愿组织协同参与的 “五方协同” 工作机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在完善设施体系方面,累计完成1700个垃圾分类标准化投放点建设改造,实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100%全覆盖;建成标准化有害垃圾暂存点1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个;建成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点 82个,并建成3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一期)项目。此外,温江区还挖掘出特色亮点,首创的生活垃圾分类“21 天工作法” 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四川省)启动仪式上得到广泛推广,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入选全国首批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 名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已建成竣工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设计年处置建筑垃圾约30万吨,同时年产再生混凝土36万吨、再生机制砖1万吨、再生水泥稳定碎石2万吨,实现了建筑垃圾安全处置率100%,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环境的破坏。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不断加强。在源头管控方面,严格落实建筑垃圾排放 “一证一点” 管理,要求建筑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工程项目建筑垃圾排放情况评估报告和处置方案,并向工程项目所在镇(街)备案,经审批同意后办理建筑垃圾处置 (排放) 证,明确建筑垃圾产生数量、运输企业、消纳场地等信息,确保建筑垃圾排放有序。在过程监管方面,严格执行运输车辆名录制度,建设 (施工) 单位必须与《成都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名录》中的企业签订运输合同,并按规定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运输)证》,实行“一车一证”运输。目前,温江区现有《名录》内建筑垃圾运输企业13家,车辆共计577辆,其中新能源运渣车22辆。在后端查处方面,2023年以来,区综合执法局共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车身不洁、带泥上路、抛冒滴漏等问题91件,罚款106500元,有力维护了城市环境整洁。
环卫设施及常态化工作有序开展。温江区稳妥推进环卫车新能源化,按照市城管委要求,积极推广新能源环卫车辆。目前,全区新能源环卫车辆已配备75辆,有效减少了尾气排放,降低了能源消耗。日产生活垃圾由市场化环卫作业公司负责清运,统一运至区生活废弃物压缩转运站压缩后,外运到市级处理场站进行无害化处置。
四、制度保障与创新举措:筑牢根基,引领发展新方向
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创新的管理举措是温江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制度建设方面,温江区严格执行《成都市绿色建筑促进条例》《成都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计划》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全链条管理机制,形成了强大的绿色建筑发展工作合力。2021 年6月30日,印发《成都市温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8部门关于印发成都市温江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计划的通知》(温住建发〔2021〕379号),全面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制度,完善绿色城市体系,创造绿色应用场景,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温江生态环境局充分利用四川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督促辖区内涉危废单位严格完成在线申报,安排专人监管,确保重点单位与经营单位如实申报 “无废四川” 系统,全面掌握危险废物流转信息。2024年,全区危险废物共计产生量1.299万吨,规范转移危险废物1.40万吨。全区13家重点单位实施危险废物物联网监管系统,提升了管理监控水平,促进了信息共享协作,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与企业成本,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温江区依托“成温危废通”等平台,积极探索中小微企业危废管理新路径。通过实现危废集中收运、数据共享,成功降低了企业危废处置成本。区内中小微企业的危废处置费用最高下降 86%,废液处置成本最高降幅达 92%,极大缓解了企业经济压力。截至目前,该创新模式已覆盖 70 余家中小微企业,渗透到 6 个核心产业园区,累计安全、高效转运危险废物 156 吨,为企业节省费用超过 100 万元。此外,依据《成都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点实施方案》,在金马街道永科路942号建立的危险废物暂存中心已投入运营,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贮存难题,进一步保障了环境安全。
在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方面,温江区多部门协同合作,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业务培训、开展专项讲座、推送警示视频、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公众对 “无废城市” 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例如,温江区教育局与温江生态环境局合作,将环保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和生态文明意识;区综合执法局利用公交站点、商场大屏、各类墙体、户外广告位、小区绿化、楼道等开展公益宣传和氛围营造,利用政务公众号持续发布垃圾分类宣传信息;各镇街也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如废旧物品创意手工制作、垃圾分类主题宣传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 “无废城市” 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未来展望:持续奋进,迈向生态新未来
温江区在 “无废城市” 建设中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未来,温江区将继续深化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公众参与度,努力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化、资源化利用最大化、处置安全化和环境影响最低化的目标。
在工业领域,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培育更多绿色工厂和绿色产业链,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强危险废物管理,确保环境安全。在农业领域,持续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提高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生活领域,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和参与度,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环卫设施水平,打造更加清洁、美丽的城市环境。
同时,温江区将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为成都市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温江力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让绿色成为温江最亮丽的底色,让“无废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温江区在“无废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必将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绿色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