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生态日”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2025年8月19日,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联合欧洲华人生态环境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日”国际研讨会…

2025年8月19日,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联合欧洲华人生态环境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海润艾丽华酒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生态修复科技前沿与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为主题,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共计6000余人参会。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聚焦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省部级一级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始终紧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高度重视“全国生态日”的纪念与宣传工作,自该纪念日设立以来,每年都会精心策划并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生态日纪念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涵盖了专题学术讲座、实地生态考察等,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生态修复理念,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主持,理事长魏源送研究员致欢迎辞。魏源送在致辞中强调,生态修复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在生态与城市协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他呼吁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激发青年力量,共同推动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 魏源送

本次研讨会设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内容涵盖生态修复技术、城市内涝韧性、绿色产业化、边坡防护、水处理新材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前沿领域。上午的主论坛聚焦“生态修复科技前沿动态与创新实践”,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控水务集团等单位的六位专家分享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白洋淀治理、京津冀生态协同、绿色产业化路径等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

秘书长于立安以《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团体标准培训及 2025 年团体标准介绍》为题进行分享,于秘书长介绍了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规范生态修复行业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解读了2025年团体标准的制定进展与培训计划。其介绍有助于推动相关标准的推广与应用,促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 于立安

刘耕源教授指出,生态系统服务核算对于理解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关系至关重要,其报告聚焦于动态核算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为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了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耕源

冯晓明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保护的成效与挑战。她指出,黄土高原通过长期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然而,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性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冯晓明

朱永涛所长总结了白洋淀通过系统实施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控、生态修复及协同管理等措施,显著改善了水量水质、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并提升了生态服务功能,形成了“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多方协同”的湿地修复模式,为我国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所长 朱永涛

冒建华副总裁分享了绿色产业化的机遇与创新实践。他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色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控水务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绿色产业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杭州北水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冒建华

何萍研究员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状况、问题与研究需求》,指出该区域在生态安全、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跨区域协同治理的系统性建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何萍

冀晓东教授团队邓炜展博士介绍了《一体化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强调工程与生态措施的深度融合,介绍了一体化的技术方法,强调了在防护过程中兼顾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提出了“灰色+绿色”协同的边坡治理新模式,助力城市安全与生态品质双提升。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 邓炜展

下午的分论坛一以“青年学术交流”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的9位青年学者在纳滤膜技术、生态水文效应、气候变化响应、复合污染修复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与会青年学者围绕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展开深度对话,并展示了新型聚酰胺水处理纳滤膜、绿色产业化模式等成果,凸显了青年一代在生态科技领域的贡献。

分论坛二则聚焦“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卡塔尔、英国、比利时、德国、荷兰等国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享了在水处理、气候变化、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国际前沿进展。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也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为推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未来,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智慧,推动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关于作者: 生态环境保护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