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从传统的“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成为衡量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公众满意度虽稳步提升,仍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先进省份存在差距。“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重要优势”。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吉林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找准提升路径,为推动该省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提供参考。
为倾听最真实的“吉林心声”,捕捉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切身感受,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师生团队携手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共同启动了一场覆盖全省的深度调研。
本课题组以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衡量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吉林省基本情况和《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对部分指标体系进行筛选,进而开展问卷设计,将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测评维度精细划分为十四个方面: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农业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生态景观、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环保知识普及、环保行为实践以及环保教育与宣传。
团队深入全省多个州市,包括通化、延吉、长白山、辽源、白山、梅河口、四平、白城、松原、吉林、长春,将科学的抽样设计与地域多样性相结合,实现调研网络对吉林全域的有效覆盖。每一次访谈都承载着民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的期待与评价。这些鲜活的一手数据,不仅为解析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扎实依据,也为描摹大美吉林的“民生图谱”奠定了坚实基石,助力吉林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书写更具温度的表达。

倾听社区居民心声,调研美丽长春建设成效
深入延吉街道调研,征集环保良方
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为满意,尤其是空气质量、河湖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噪声影响满意度较高,且多数人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对环境政策的关注度也较高。然而,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家用厕所改造情况、村庄生态环境、饮用水质等满意度还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加强环境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优化过程管理、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以调研为基础,团队提交关于《全面提升吉林省社会工作生态环境满意度工作方案》和《吉林省提升生态环境满意度攻坚方案》,致力于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提升公众“三感”、谱写美丽吉林新篇章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有效推动环境政策从传统的“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而实现有限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精准投放,提升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和有效性。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